行业动态
保险业新规首日调查:哪些保险将面临危局
发布时间:2016-03-28 来源:中金在线 点击:
   【摘要】按照保监会要求,3月21日起,《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立即停售”的要求随即生效。保险业新规对哪些险企影响大?险企将面临怎样的危局?
对于短期理财险产品而言,监管部门的“紧箍咒”已经到来。按照保监会要求,3月21日起,《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立即停售”的要求随即生效。
  那么,目前网络渠道的理财险产品是否仍在正常销售呢?又是否会对险企突飞猛进的业务规模造成影响?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A
  进一步限制高现价产品销售
  3月18日,保监会下发《通知》,要求人身保险公司对存续期限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立即停售,存续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满3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在3年内按照总体限额的90%、70%、50%逐年缩减,3年后控制在总体限额的50%以内。该《通知》于2016年3月21日起正式实施。
  关于高现价产品监管的收紧这并非首次。今年1月末,保监会召开了高现价产品监管规定修订座谈会,出台包括“立即叫停1年期及以下产品(自宣布修订规则之日起),并自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存续期间3年以内的产品”。
  较此前的高现价产品定义,此次《通知》对于“中短存续期产品”范围则有所扩大。按现行规定,高现金价值产品是指第二保单年度末保单现金价值与累计生存保险金之和超过累计所缴保费,且预期该产品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3年的产品,投资连接保险产品、变额年金保险产品除外。而范围修改后的监管规则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实际存续期间由不满3年扩大至不满5年,希望借此引导行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长期业务。
  B
  多数理财险产品销声匿迹
  3月21日,记者在淘宝保险平台搜索“理财险”发现,相关页面显示,“没有找到你需要的保险”。而微信理财通保险理财频道目前仍有一款“随时可取,t+1日到账”的养老理财产品仍可以购买,其最新的万份收益为0.8746元。此外,京东金融与翼支付的甜橙理财中,亦再无理财险踪迹。
  其中,京东金融发布的定期理财公告显示,“自2016年3月21日起,京东金融平台将不再销售未满足通知要求的产品”。而对于已经购买的用户,这份公告称,“产品收益将继续按照公布的结算利率每日推送,保单如需领取或退保可继续在线操作”。
  从此前的理财险网销大户来看,3月21日,记者调查国华人寿、珠江人寿、弘康人寿三家的天猫旗舰店发现,转型最早的国华人寿目前店铺中上线的全部是保障类产品,主要为养老保障、少儿保障、重疾健康险、驾乘保障和意外险四大类;珠江人寿虽然仍保留了“理财险”的菜单,但记者进入内页看到,其中并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商品;此外,弘康人寿天猫旗舰店中,目前仅有一款意外险产品在售。
  值得关注的是,与此前网销理财险繁盛时期动辄数十万的销量相比,目前这三家“网销大户”亦有些风光不再,月销量多为数十笔。
  C
  规范强度超出市场预期
  在分析人士看来,低利率环境下,高现价产品的利差损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加大,保监会进行规范属预期之中,但强度依然超出市场预期。
  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认为,高现价产品存续期较短,在目前央行频繁降息的背景下面临着利差损风险与期限错配风险。“此类产品承诺收益普遍在3.5%以上,部分万能险预期结算利率甚至超过7%,投资收益难覆盖成本”。孙婷指出,同时此类产品存续期一般在1-2年,而资金投向多为债权计划、权益等久期较长的资产,一旦集中退保遭遇新增保费下滑,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此前,不少中小险企为了拼保费规模,在互联网渠道或银保渠道大肆开卖保险责任简单、偏重于收益的理财型保险产品。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的短期理财型保险规模保费在6500亿元左右,占人身险总体规模的27%,有中小险企占比甚至在90%以上。
  对此,孙婷指出,中小保险公司将面临巨大现金流压力,负债成本可能进一步提升。而对大型保险公司影响则有限。“低息环境下,保险产品吸引力显著增强,保单销售持续好转,个险新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增速仍会较快。”
  据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透露,保监会计划在三年内将市场上的该类产品调整回落至5000-5500亿。(金融投资报)
    高现价产品存续期3年变5年 险企吸金能力遇“紧箍咒”
  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昨日正式实施,新规进一步规范此类产品的销售运营,防范资产负债错配等引发的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
  自昨日起,中国保监会规范中短期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实施,根据通知,“中短期存续”的概念从3年扩大至5年,对于此类产品的资本约束将更严格执行,不达标的公司有3年过渡期。
  这意味着,过去用少量资本金就可以撬动大量保费的业务模式受到的制约加强,客观上促使保险行业的杠杆下降。这一新规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的保费端和投资端还有待观察。
  收保费不再“肆无忌惮”
  从去年底开始悬在各中小保险公司头上的靴子终于掉下来了。去年12月初,在保险资金举牌大战如火如荼之际,保险公司收到了上述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当时的文件中,“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定义还是3年。
  “中短存续期产品”的主要构成者是万能险、分红险这类高现金价值产品,这是一些中小保险公司现金流的主要来源,突出代表如:华夏人寿、前海人寿、安邦养老、君康人寿等公司,这类产品占比达到70%以上。
  “新规将这一产品的定义延长到5年,确实有点出乎意料。”一位保险公司总精算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保险公司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如果卖得比较激进,潜在风险主要有两项,一是资产负债不匹配,存在“短钱长投”风险隐患;二是流动性风险,当资本市场不景气时,部分中短存续期产品收益可能低于同期定期存款或理财产品,对客户吸引力下降,这会导致一方面新单保费收入可能下降,另一方面存量业务退保可能上升,也容易给公司带来现金流不足风险。
  不过,这一版本的规定比去年底的上一版也有放松的地方,比如,为了避免一刀切,给了保险公司3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险公司1年以上3年以下的中短期产品应该控制在一定额度内,2016年不得超过总保费的90%,2017年不得超过70%,2018年不得超过50%,比例梯次下降。
  降杠杆、增资二选一
  通知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保险公司中短存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2倍以内,如果超出限额的,公司董事长、总精算师将被追责。
  “被废止的2014版通知也有类似规定,但是过去并未直接与公司相关责任人挂钩。”上述保险公司总精算师表示,新规执行后,保险公司董事长以及总精算师的个人压力大增。
  业内人士表示,在过去,偿付能力一代的环境下,一些保险公司的杠杆可以达到数倍甚至10倍,一家注册资本金10亿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有可能达到100亿。
  随着新规中的资本约束严格执行,保险公司可以收揽的保费总量将呈现下降趋势,杠杆的下降也是大势所趋。过去通过高收益大卖保费、在投资端赚钱的运作方式受到制约。
  在新规延长了对中短期产品的期限后,保险公司将不得不在银行、互联网等销售渠道中加长保险产品的期限从3年到5年,令这类产品相比其他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明显降低,势必影响保险公司销售业绩。
  “对于A股上市的大保险公司而言,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期限普遍长于5年。但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精算师表示。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要在新规基础上实现尽可能快的成长,一方面是降低中短期存续类产品的占比,并用足政策空间;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投资资本或者净资产。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保险公司的增资获批。
  举牌上市公司将更谨慎
  新规的实施,无疑考验着保险公司投资能力。保险投资通常会根据保险产品的特点,做相应期限的配置。一般而言,高现金价值产品的负债成本较高,通常达7%以上,这部分资金的配置越短,所承受的亏损总量就越小;当这类产品从3年延长至5年后,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的投资压力会更大。
  一位保险公司投资总监表示,随着债券利率的走低,保险公司对于股权投资仍然有需求,但是在举牌上市公司方面,肯定会比过去更审慎。“今后在个券选择上,会更加注意风险、更加审慎、更注重基本面和价值。因为很可能要持有3年到5年。”
  去年,资产荒背景之下,保险资金向股权投资大举进军,在资本市场上引发了举牌大潮。
  一部分人认为,暴露在保险投资端的各种激进行为,根源在保费端。
  事实似乎也有印证。保险公司开门红动辄落袋百亿,“一个月完成百亿保费”这样的消息不断从市场上传来,国内大型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申请保险牌照,目前在保监会排队申请牌照欲新设的保险公司超过200家。
  “从长期来看,中短期存续保险产品新规的执行,对于投资端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整体而言,对保险行业和资本市场都是好事。”上述保险公司投资总监表示。
  昨日,A股市场对于保险行业的这一变化并未做出明显反应,上证指数收于3018.8点,上涨2.15%。(证券时报)
   系列新规实施保险公司难当“提款机”
  3月21日开始实施的中短期续存人身险产品新规,以及于今年1月1日实施的偿二代,对保险行业产生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要接受考验的,是在保监会申请保险牌照的准保险公司股东们。
  据了解,目前有近200家等待批筹的险企在保监会排队。3月13日,针对社会关注的“保险牌照审批”问题,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当前蜂拥而入的社会资本,有一些是跨行业、跨部门流动过来的,对保险市场和行业发展规律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他表示,寿险公司要盈利一般需要7年~10年,股东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把保险当成“提款机”。
  从今年以来保险行业实施的系列新规中可以看出,风险导向在保险行业变得更加明确。3月21日实施的《保监会关于中短期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于过去通过承诺高收益揽收大量保费,在投资端赚钱的激进运作方式,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约束。
  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对保险投资赋予不同的风险因子引导保险资金投向收益更稳定的领域,对于波动较大的二级市场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股票,赋予了更高的风险因子,使这些投资对于资本的占用变得更大。
  上述两个重大变化对保险公司的负债和投资做出了更有针对性的约束,一旦保险公司风险业务增加,资本金将面临短缺,导致偿付能力下降,从而面临增资的要求。
  一家保险公司高管日前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保险公司始终要“姓保”,管理风险是保险公司的主业。如果把保险公司当做上市公司或者股东的“提款机”,抱着这个动机来设立保险公司,今后可能要失望。
  他表示,保险公司原本并非暴利行业。在此轮保险牌照热之前,有不少民营资本进入保险行业,但运营数年之后公司不仅没有实现盈利,还面临着增资的要求,最终退出了这个行业。
  记者梳理保监会官网信息显示,去年以来共有15家保险公司获批筹建。其中,寿险公司2家,财险公司8家(包括3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航运险公司1家、信用保证保险公司1家、再保险公司1家、保险资管公司2家。
  除了上述15家已经通过审核拿到保险牌照的公司外,还有3家公司被保监会给予了“不予许可”的批复。这3家公司分别为科畅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国开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天伦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证券时报 )
    险企下架三年期以内万能险 或调整业务主打期缴产品
  近日,曾被多家中小险企视为快速发展利器的中短期万能险被叫停。
  3月18日,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中短存续期产品进行重新定义,要求险企立即停售不满1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并给予中短存续期产品销售规模超过限额的公司3个月的整改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的发布对于以销售短期理财产品为主的保险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企业的产品结构、销售途径等都面临调整。部分险企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公司已经着手调整业务了,期缴产品或成为下一步主打。
  保监会叫停中短存续期产品
  《通知》显示,自3月21日起,保险公司不得开发和销售预期60%以上的保单存续时间不满一年(不含一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续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满3年的中短存续期产品的销售规模在3年内按照总体限额的90%、70%、50%逐年缩减,3年后控制在总体限额的50%以内。
  此外,《通知》还对五年期以下其他产品也做出了限制。例如,险企应保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年度保费收入应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末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两倍以内等。
  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指出,中短存续期不符合寿险发展的方向规律,监管引导公司开发长期储蓄和保障类的产品,不能和银行产品设计得类似,市场有需求、公司自身发展也需要,但不利于险企资产配置,这样的产品很容易造成短钱长投,现金流风险较大。
  “其实中短存续期产品本质上还是保险产品,投资理财是为了更好服务和支持保险保障的提升。”袁序成表示,保险的核心还是姓“保”,保险公司销售的产品要跟银行的存款有所区别。
  险企着手调整业务
  数据显示,2015年短期理财型保险保费在6500亿元左右,占人身险总体规模的27%,有险企占比甚至超过90%。
  袁序成指出,从人身保险业总体情况看,2015年全行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流入8539亿元,年末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96%,中短存续期产品风险总体可控。但由于各公司发展策略的不同,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个别公司在发展中短存续期产品时较为激进,存在资产负债不匹配、现金流不足等潜在风险。
  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数据反映未能通过风险测试的万能险和分红险的投资收入部分(多为万能险)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014年全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3917亿元,2015年则上涨至7647亿元。
  虽然部分险企的业务结构较为激进,但《通知》发布后,着手调整业务已成险企的主要任务。华夏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已从3月起调整策略优化结构,重点发展个人营销、银保期缴、法人短险等核心价值业务。新华保险等多家企业也表示,今年会重点发展期缴和保障型产品。
  目前,部分险企已有对策,把产品延长至五年。记者发现,三年期以下万能险产品已经没有了,一些在售的产品大部分都是5年期、10年期的。
  为了平稳度过整改期,保监会也对以万能险为主的险企设置了过渡期,如对2015年度中短存续期产品保费收入高于当年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两倍的险企,自今年1月起给予五年的过渡期。保监会预测,今年中短存续期产品可能回落至5000亿~5500亿元,整体风险可控。
Copyright 2013 山东智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关于智诚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